您是本网站第   位访问者

中国经济的下限和上限

 

政策走向 中国经济的下限和上限


李克强总理在7月1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表示,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7%

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增速低于7%这个“底线”是不允许的。

事实上,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上限”和“下限”,重申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7.5%的经济增速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很漂亮的经济数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如果继续走原来的高速发展道路,那将是一种极限增长,付出的代价必然比较大,所以,要想走得远,现在就要慢下来。

经济增速放缓的过程中,最大的考验来自就业。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因此,保持7.5%的增速,实际上也就是为了“保就业”。

3.5%

将防通胀设为经济合理区间的“上限“,透露出决策层对物价问题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泛滥的流动性不仅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也对我国的物价形势产生输入性风险。在这种背景下,预防通胀,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今年上半年,我国CPI同比仅上涨2.4%,远低于年初制定的3.5%的年度调控目标。显示出当前通胀压力较小,也为日后的宏观调控创造了一定的空间。

“严格地说,‘区间效应’不应该令人意外,它更应该提醒市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僵化和曲解”,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从实际操作看,“区间”、“上限”和“下限”所强调的更是一种“稳中有为”的政策取向。如果突破底线,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理;没有突破底线,就要抓紧调结构、促改革。

决策层“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政策意图,不仅是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也是为中国经济更好的转型升级和推进各项改革创造条件。

据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149号
 粤ICP备2024240051号